admin 发表于 2019-10-31 09:42:55

以自我为中心者缺乏自我

有人把这种态度称为“假托对方的表现形式”。根据吉 松和哉^的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之考察》(出自《分 裂症的精神病理》第四辑,东京大学出版会)所述,假托对 方的表现形式即为看似站在对方角度着想,实际上却企图呈 现自我意志。
如同前述的旅行团旅客的例子,有些人明明是自己主动 参加,却摆出“我是大发慈悲参加你们的团”的态度,相当 嚣张。该篇论文也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如下解读。
①曰本精神科医师,医学学者,专攻精神病理学。

患者对对方说“是我替你做的”,也就是把自己当作强 者,向身为弱者的对方施恩的表现。
即便施恩给对方,他也不会因此感到幸福,最后依旧以 自我为中心,不但被动且怀着强烈的依赖心,碰上任何大好 机会也无法获得幸福。因为,只有以自我为中心来行动,才 能开始真正变得幸福。
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在放假的时候也要摆出一副“老子 好心才休假的”架子。这就与母亲想有所求,却通过孩子 来提出要求的情况相似。这种类型的母亲对自我价值缺乏自 1曰,也无法从自己身上寻求行动的根据。
这类以自我为中心的被动型人物,并不是毫不在乎对方 的态度,相反地,他们是攀附在别人身上过活。他们无法 从自己身上寻得生存的意义,便从与他人建立起的各种关系 之中来寻求意义。比方说,会借由报复给对方一点儿颜色瞧 瞧;或向对方施恩,以得到感谢等。因为无法在自己身上找 到生存的凭借,所以无论好坏,都想紧紧抓牢与对方的关 系,并且从中寻求活下去的意义。
如此一来,这个人就会过度重视这段关系,重视到极端

不自然的程度。由于过于期望在对方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结 果却迷失了,反而让对方支配自己。
越担忧自己的真实模样在对方心中没价值,就越会 努力向对方推销自己,推销彼此关系中的价值。(出自 前述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之考察》)
如此一来,生命就不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活在 与对方的关系”中。
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越缺乏自信,就会越重视与对方的关 系。他们越来越在乎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例如,他们 会想“自己在对方心中居然是这种印象,真是不开心”,而 生活目标因此变成了 “我绝对要让对方刮目相看”。
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是“以己之力努力拓展可能性”,而 是锁定在“绝不让对方察觉到自身的软弱”。自我基础脆弱 的人,只能通过“与对方扯上关系”来过日子。当“自己在 对方心中的意义”取代了 “自我价值”,就会使得这些人不 得不与对方继续维持关系。
而对自我价值拥有自信者,不管对方怎么想,也绝不会 动摇自己的生存目标。可是,缺乏自信的人却会把他人眼 中的自己当作自我的价值。比起“变得幸福”,他们更重视 “看起来幸福”。也就是说,以自我为中心者内心缺乏依靠与 归属。所谓“以自我为中心”,其实就是“缺乏自我”。
话说回来,“以自我为中心” 一词本身就有问题。人们 提到自我中心时,所指的“自己”其实指的应该是“依赖 心”。换言之,不应该称为“以自我为中心”,或许该改成 “以依赖心为中心”。
这种人对旁人凡事都有过多的要求,即使态度咄咄逼 人,但同时又带着些许怯懦。他们一方面有过度的依赖性要 求,另一方面又抱持顾虑。
他们试图让自己在对方心中更具意义,所以无法毫无顾 忌地自我主张,总是小心翼翼,揣测对方想法,老是战战兢 兢、提心吊胆,或者急切地想让对方认同自己,于是使出死 缠烂打的手段,摆出一副大发慈悲、豪爽施恩的脸孔。
虽然提心吊胆,却又缠着不放。当对方的反应不如预 期,他们便觉得受创,心情也变得恶劣。然而,这时对他们

来说,对方对于他们的看法已经取代了其自我价值,因此再 怎么感到不舒服,也无法干脆地向对方道别。
对对方怀有愤怒,却又紧紧抓着彼此的关系。明明觉得 对方的态度使自己不爽,但为了要让对方认同自己,纵使被 伤害得遍体鳞伤,也不愿意离开。
这种人还有一点,就是嫉妒心强烈。他们无法感受到自 我价值,也由于将自我价值树立于人际关系上,因此对他 人的看法总是在意得不得了。他们抓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 放,借以感受自我存在。用另一个说法来说,就是无法确立 “自我认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自我为中心者缺乏自我